首 页  组织机构  专业认证(评估)  学院评估  基本状态数据库  认证评估材料报备 
当前位置: 首 页 > 认证(评估)专业 > 正文
认证(评估)专业  
建筑学专业简介
2023-02-20 10:16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及其人居环境的综合学科,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该学科综合了工程技术、人文科学与艺术设计等多元知识体系,用以规划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设计兼具审美艺术与功能实用的建筑空间。

建筑学专业所在学院为建筑与艺术学院,本专业为五年制本科,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2004年首次通过本科专业教育评估,于2021年第五次通过住建部建筑学专业本科评估。

1.发展概况

建筑学专业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建筑工程系建筑学教研室,1991年成立建筑学系,2004年改为建筑学院,设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五个专业。2016年更名为建筑与艺术学院。依托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和河北工程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形成了“两院一馆”的建筑学办学格局。

建筑学专业迄今已有37年办学历史,1986年建筑学专业首届招生,学制四年;1995年建筑学专业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2004年首次通过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是全国第28个、河北省第1个通过的院校。2004年开始招收建筑技术科学硕士;2008年建筑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2009年建筑技术科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9年建筑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住建部建筑学专业本科评估;2022年建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办学条件

拥有自行设计,集教学、科研、实验和交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建筑馆,建筑馆面积2.2万平方米,设有作业作品展评空间、学术交流空间、图书资料室、多媒体教室、管理室及综合实验室等。图书资料室拥有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美术及室内外装饰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图书资料1.3万余册,中文期刊37种,外文期刊20种,可供广大师生学习、交流、使用。馆内设有综合实验室,建筑技术实验中心有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热工、光学、声学三个分室)、数字实验室、模型实验室、陶艺实验室、造型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拥有完备的声、光、热等建筑技术方面的实验条件,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设备250多台件,实验设施投资900万元,能够满足各专业实验教学及科研的要求。古建筑博物馆3000㎡,拥有从西周到北齐的古建构件1700余件。

本专业拥有河北省装配式结构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暖通空调技术创新中心、城乡现代化研究中心、河北省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筑设计研究院、古建筑艺术博物馆等科研平台。建筑学专职教师3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22人,博士及以上学历8人,在读博士8人。建筑学专业在校生本科344人,研究生141人。

3.培养目标

秉承“求实、惟新”的办学思想,以务实求真的树人理念和职业精神培育新时代的建筑师,以创新发展的职业追求和卓越思维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需要,培养具有扎实建筑专业知识、设计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在建筑设计单位、教育和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等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及地方领军人才。

目标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建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建筑设计问题。

目标2.能够综合考虑功能、技术、艺术、经济及环境等因素,理解并掌握建筑设计项目管理与决策方法,解决复杂多元的建筑设计问题,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目标3.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利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手段与方法研究建筑设计问题,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具有自主研究的能力。

目标4.能够基于建筑学知识合理分析、评价建筑及建筑设计方案对社会、文化、人居环境的影响,并理解建筑师应承担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目标5.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履行建筑师职责。

目标6.能够就建筑设计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本土设计意识。

目标7.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4.课程建设

根据改革方向,制定新版培养方案。公共课程强化了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了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增加第二课堂模块,拓展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三个专业课综合板块与主干课纵贯通平台形成网络式交接,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与平行主干课配合,各年级知识架构全面合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建立了以专业主干课为核心,理论、技术、人文、实践课程群为辅助的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学教学与课程体系;凝练了专业素养训练、贯穿式建筑设计原理、联合设计工作坊、教授工作室、建筑设计方法、古建测绘实习等特色课程。

5.专业特色

1)大工程文化育建筑人:通过建设“大工程文化”思政精品项目,塑造继承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家国情怀的职业建筑师。

2)贯穿式职业素养训练:贯穿1-5年级的建筑师基本功训练,强化基础环节。同时在专业设计课程中,注重模型实体操作与方案创新能力。

3)师徒制教育传承模式:学生从四年级进入教授工作室学习,教学形式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互动探讨型。工作室由本科生、硕士生、专业导师参与形成新型教学团队,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信息共享。学院重视基础教学,教授年均授课达500学时以上。

4)“两院一馆”办学格局:学院依托河北工程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和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形成了“两院一馆”的建筑学办学格局,使得一线设计师参与到教学与科研活动,师生团队可直接参与实际项目,为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型人才奠定基础。

6.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规划设计单位从事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及科研工作,也可到高等学校、政府部门、开发建设单位从事建筑教育、建筑技术管理、建筑工程策划及建设项目开发等工作。

专业负责人简介:

       任洪国,男,1979年6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6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现任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绿色建筑/可持续人居环境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性能后评估与再提升”,针对京津冀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区域气候特征影响下建筑物理环境品质优化智慧化方法等问题,致力于通过建筑技术科学与土木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等学科的跨领域合作,促进京津冀区域城市建筑与人居物理环境的智慧、健康、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2.“智慧城市设计及理论研究”、“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为基础,以健康人居环境为目标,依托京津冀地域文化与文脉传承,主动对接京津冀大都市圈健康生态宜居与创新发展需求注重研究。通过跨学科整合,形成以智慧健康居住环境设计及未来健康乡居适宜技术为导向的研究特色。

3.“冀南地区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可持续城乡环境中的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立足京津冀地域传统建筑,考辨其建筑历史沿革、文脉源流及当代传承,重点对宗教建筑、古典园林、传统聚落进行深入研究。以冀南历史文化村镇和近代工业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发掘燕赵建筑遗产特色,系统建构遗产保护策略与方法,注重建筑遗产的地域性传承,探求建筑史学、遗产保护的基本方法与新时代科学研究手段紧密结合

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4篇;获厅局级科技成果奖2项,教学成果奖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1部,主持编写行业建设标准1部,参编国家技术规程3部。

 

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

 

 

专家交流

 

 

 

 

展评室、资料室和美术画室等教学场地

 

 

古建筑艺术博物馆

 

 

建筑光学实验室

 

 

建筑声学实验室

 

模型实验室

 

 

建党百年建筑梦想秀

 

 

我院承办第二十六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关闭窗口

电话:0310-3969059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经济开发区19号   邮政编码:056038

河北工程大学教务处制作与维护